光线与色彩
光的颜色和它的波长:
中红外线红光:4600nm-1600nm--不可见光
低红外线红光:1300nm-870nm--不可见光
850nm-810nm:近红外线光---几乎不可见光
780nm-当直接观察时可看见一个非常暗淡的樱桃红色光
770nm-当直接观察时可看见一个深樱桃红色光
740nm-深樱桃红色光 红色光
700nm-深红色
660nm-红色
645nm-鲜红色
630nm-橙红
620nm-橙色光
615nm-红橙色光
610nm-橙色光
605nm-琥珀色光(黄色光)
590nm-"钠"黄色
585nm-黄色
575nm-柠檬黄色/淡绿色(绿色)
570nm-淡青绿色
565nm-青绿色
555nm-550nm-鲜绿色
525nm-纯绿色
505nm-青绿色/蓝绿色
500nm-淡绿青色
495nm-天蓝色 蓝色
475nm-天青蓝
470nm-460nm-鲜亮蓝色
450nm-纯蓝色 蓝紫色
444nm-深蓝色
30nm-蓝紫色 紫色
405nm-纯紫色
400nm-深紫色
近紫外线光
395nm-带微红的深紫色
UV-A 型紫外线光
370nm-几乎是不可见光,
色彩中的互补色有红色与绿色互补,蓝色与橙色互补,紫色与黄色互补。在光学中指两种色光以适当地比例混合而能产生白色感觉时,则这两种颜色就称为“互为补色”。1﹑等量的红光+绿光=黄光,互补于蓝光;等量的红光+蓝光=品红光(也称洋红,即较浅的紫红),互补于绿光;等量的绿光+蓝光=青光,互补于红光。如果三原色光中某一种色光与某一种三原色光以外的色光等量相加后形成白光,则称这两种色光为互补色光。互补色光之间,能够形成相互阻挡的效果。于是可知以下三对互补色光:黄光与蓝光、红光与青光、绿光与品红光
相关理论:
德国生理学家黑林(Ewald Herring)于19世纪50年代提出颜色的互补处理(opponent process)理论. 他不同意流行的杨-赫尔姆霍兹的三色素理论,认为人眼中有三对互补色处理机制,三对互补色是:蓝黄,红绿,黑白。每一对中两种不能同时出现,两种互补,只能有一种占上风。三对互补机制输出的信号大小比例不同,人眼色觉就不同。[1] 黑林提出这种理论是因为受到颜色负后象现象的支持。颜色负后象现象比如,长久注视红花之后,再观看白色背景,你会看到青色的花。参看图7。先注视红花上的“十”字半分钟,在看白纸,白纸上就会隐约显示出青色的花来。如果花是黄的,白纸上就会显示出蓝色花,如果花是绛色,白纸上会显示出绿色花。
按照黑林的意思,红绿是一对互补色,两种色光相加等于白色。而按照我们日常对“红”、“绿”的用法,红绿两种色光相加等于黄色光,而不是白色光,所以,或一对介于两者之间的互补色。
用黑林的理论可以这样解释负后象现象:当人眼长久注视红色时,“红绿”(红青)机制中性点向绿色方向偏移,以至白色变成“绿色”(青色)。其实三色素理论解释负后象现象更加直观:当人眼长久注视红色时,红色敏感细胞敏感性降低,以至白色显现出青色,即(B,G,R)由(1,1,1)变成(1,1,1-Δ);而(1,1,1-Δ)可以分解成白色(1-Δ,1-Δ,1-Δ)和青色(Δ,Δ,0)。
什么是互补色?
比如说:
如果我们单独加亮红色通道相当于增加整幅图像中红色的成分结果整幅图像将偏红如果我们单独减暗红色通道
结果图像将偏青
青与红是反转色(又称互补色)
粉红和绿、黄和蓝也是反转色
相互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要加亮黄色,则减暗蓝色
要加亮粉红,则减暗绿色
要加亮金黄(金黄由红和黄组成),则需要同时加亮红色和减暗蓝色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两种颜色是互补色呢?
直接看色环图,直径两端的颜色为互补色。
第二色(间色)将任何俩种原色混合起来,你就可以得到间色:黄(红加绿)紫(红加蓝)绿(蓝加黄
第三色(混合色)色盘上另外6种颜色称为混合色。它们是原色和一种临近的间接色混合而成的:桔黄(黄加橙)青(黄加绿)深绿(绿加蓝)绛(红加橙)。
饱和度指色彩的纯洁性,也叫饱和度或彩度,是“色彩三属性”之一。如大红就比玫红更红,这就是说大红的色度要高。它是HSV色彩属性模式,孟塞尔颜色系统等的描述色彩变量。各种单色光是最饱和的色彩,物体的色饱和度与物体表面反色光谱的选择性程度有关,越窄波段的光发射率越高,也就越饱和。对于人的视觉,每种色彩的饱和度可分为20个可分辨等级。[1]
从广义上说,黑白灰是“色度=0”的颜色。在各种色彩模型中,对色度有不同的量化模式。[1]
為何RVO-BRD 旁邊顏色有不同呢??
互補對比類似鄰近: